第545章 劝进(1 / 1)

“殿下,微臣觉得不必!”

刘英急忙道。

“嗯?”

朱元璋一愣。

“殿下登基称帝之后,才会进行封赏!”

“那咱称帝后,再想这些?”

“嘿嘿,殿下恕罪,此种大事,微臣真不好插手。”

“行了,行了,你小子总能找到偷懒的理由。”

朱元璋有些不耐的摆了摆手,“这事还是咱自个来。”

“殿下英明!这种大事,只能劳烦殿下!”

“那咱登基之事?”

“殿下虽早已天命所归,时机也已成熟。但,一些流程还需走一走。

微臣回去找刘基商议一下,再找刘先生他们商议一番。”

“善!”

朱元璋十分满意。

占领一国,可称王。

坐拥天下,才可为帝。

但徐寿辉和小明王这两人,直接将皇帝的格调给拉扯了下来。

刘英回去之后,就找到刘基。

对于劝进流程,刘基也很熟悉。

但,他和刘英这个军师,无论是谁劝进,都名不正言不顺。

而且,刘英也不想争夺这些功劳。

这事,只能靠李善长这几个辅臣。

于是。

刘英就又找上李善长。

“殿下称帝?”

果然,听完刘英的话,李善长眼珠子直接亮了起来。

“如今,吴国势力已占据整个南方,仅剩下一个云南。

北方中原之地,张士诚、张明鉴等人,只能靠投降蒙元,才可求生。

韩宋,更是蒙元攻打之下,节节败退。”

“殿下称帝,可大振我汉家百姓士气,是称帝最好时机。”

刘英微微点头。

“如此,劝进之事,便辛苦李先生了!”

“我?”

李善长还以为刘英是来劝说他,让他李善长和东阁一众辅臣同意。

没想到,这是直接让他带头劝进?

心中更是一颤。

“李先生为东阁辅臣,自是当带头劝进!”

刘英轻笑道,“这些事,我并没任何经验,只能劳烦李先生几位了!”

李善长顿时满脸喜色道:“军师放心,我这就去找几位先生商议。”

“劳烦李先生了!”

看着李善长满脸兴奋的离开,刘英心中略微感慨一下,朝着家中走去。

这种事,还是李善长干起来最顺心,也是最积极。

辅佐朱元璋登基称帝,他们这些官员加官进爵,这是他们一直期待的事。

现在,终于到了这一步。

东阁内。

秦从龙与范常等人,都没反对。

至于吏部、礼部、户部、翰林院这些官吏,一个个更是积极。

商量了两日,就由李善长牵头,东阁与吏部、礼部、户部、翰林院等一众官员,共同写上一份折子,递给朱元璋,劝朱元璋登基称帝。

朱元璋看了一眼,就直接摆手,连连拒绝:“我只是一布衣出身,现在做个吴王都有些勉强。

你们还要让去做皇帝,我德行不够,万万不可!”

李善长再次劝道:“殿下仁政治国,使我吴国兵强马壮,仓满廪实。

如今整个南方都已为吴国疆域,张士诚、张明鉴、徐寿辉、韩宋他们,面对蒙元攻伐,一个个节节败退。

唯有殿下站出来,登基称帝,率天下汉家百姓攻伐蒙元,才是天下汉家百姓所期待之事。

还请殿下顺应万民之意,择日登基”

“云南未收复,西有四川、北有山西、陕西、河南、山东等人,还有蒙元未灭,咱功劳不足,德行也不够”

不管李善长怎么劝说,朱元璋都是不同意。

劝了几次。

李善长就退了出去。

但是,翘首等着李善长消息的一众官员,一个个可是急坏了。

等到李善长出来,纷纷问结果。

听到朱元璋不同意,一个个都是满脸失望。

而在王宫内。

听着郭英的禀报,朱元璋一脸得意。

对于这事,他心里跟明镜一样,他不管是吴王,还是皇帝,都是住在宫里,每日辛劳处理政务,准备攻打蒙元。

至于外面那些官员,他要是登基了,就得封赏,修建相匹配的府邸、俸禄。

他就要看看,这些人能急成什么样子,还能做出什么事。

几日后。

李善长就带着一众辅臣,还有一众官员,入宫请求。

“殿下的谦让之德,早已经闻名于四方,感动神明。

希望殿下为了百姓生计,早日顺从群臣的请求。”

朱元璋神色稍缓,但还是说道:“中原尚未平定,战事尚未停歇。

我想等天下平定后,再议此事。”

再一次,李善长等众官退去。

只是,回去后,李善长就有些头痛了。

他已经用了仁政、国富、兵强、德行的理由。

现在,就剩下最后一个理由了。

但,这最后一个理由用什么?

等大军攻下云南?

还是攻下天完,或是攻下河南、山东等地?

但是,若攻下这些地方,至少要等一两年,甚至还需要一个合适的理由与机会。

只是,现在已经开始劝进殿下称帝,让他们再等上一年半载,这他们怎么能容忍?

李善长和一众往日,很不喜欢动兵征战的官员,都恨不得带兵,杀向云南,或是杀向徐寿辉、张士诚这些人,让他们投降吴国,劝朱元璋称帝。

这些事,自然也都传进王宫内。

朱元璋看着哈哈大笑,能看着这些文官着急,他也很乐呵。

但,一连着好几日下来。

李善长与礼部、翰林院那些官员,还都没到一个理由。

朱元璋也有些开始着急了。

一边心中埋怨,这些官员无能,一边派人将刘英召了进去。

听完朱元璋的话,刘英轻笑一声。

“殿下,您的基础在百姓之中,在那些读书人之中。

李先生他们若没好的理由,只需将此事传出去!”

“不出几日,应天数十万百姓,都会劝谏殿下登基称帝。

应天书院那两千多学子,也都会下山,劝进殿下登基称帝。”

“善!”

朱元璋顿时放心了。

几日后。

李善长等人还是没找到合适理由,一条关于文武百官劝进吴王殿下称帝,殿下两辞不就的消息,传遍整个应天。

听到这个消息。

反应最大的便是应天书院上那些读书人。

接着,便是应天城内那数十万百姓。